X

《罗中建立外交关系七十年反思-与罗明大使的对话》

《罗中建立外交关系七十年反思-与罗明大使的对话》


各位听众朋友,去年罗中两国庆刚刚庆祝了建交70周年,今年2020年又是罗中关系史上意义深长的一年,这标志着罗马尼亚汉学研究70年及其对两国关系发展做出的贡献。罗马尼亚锡比乌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拉杜·萨瓦先生编著的《罗中建立外交关系七十年反思-与罗明大使(Romulus Ioan Budura)的对话》一书。


前不久,本台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在被问到著书的初衷时,萨瓦先生说:2017年春节期间我从清华大学回国度假,那时我就起了写这部书的念头。确实采访罗明大使是件新鲜的事, 罗中两国外交关系发展到达2020年,也应该抛锚港口,停下来反思一下。所以我与他们取得联系,6个月后,我从中国再回到罗马尼亚时,罗明大使夫妇接受了我的请求。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与他们进行了长谈。


记者:那么什么际遇促使您产生写这部学术专著的念头?


拉杜·萨瓦:首先是我在清华大学3年的研究国际关系期间,常常去图书馆,我很好奇,就想到能不能找到一些用罗文写的书呢?出乎意料的是, 我找到了一些罗明大使夫妇有关介绍中国文化、历史、两国外交史的书籍。这是他们夫妇作为校友应邀参加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的校庆时,捐献给学校图书馆的。我真是喜出望外,非常激动,把所有这几本书从头到尾,一口气读了下来。


再有就是从我在中国和罗马尼亚读到的有关中国的书籍中,发现没有一部书专门介绍罗明大使及其外交生涯的书,我想有必要写这本书,这对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对罗马尼亚人更多地了解中国非常有帮助。


罗明大使撰写的《(1880—1974)罗中关系文献》2005,《(1971-1985)罗中关系文献档案》上下卷2007,罗马尼亚的独立政治与罗中关系(1954-1975)》2017,这些都是有关罗中关系的代表作,通过许多宝贵的历史文献,记载了罗中关系从1881年开始至今一百多年的历史。


当然还有罗明大使的夫人萨安娜(Anna Eva Budura)女士多年来写作出版的多部书籍和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这些史料内容之丰富,让你感到如同走进了一个图书馆。


《罗中建立外交关系七十年反思-与罗明大使的对话》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平衡的、多方位、多层面及多角度的综合及整合。我分3个阶段来写这部书,首先是罗中关系史的初创期,大战时期,黄金时代(1949-1989)并1990年至今。第一章回顾了两国双边关系的开始,就是1881年米哈伊·高科尔尼卡努在巴黎第一次与光绪皇帝的代表的会面。在第二章里,我试图填补两国关系史上专业文献的一些空白,解答一些问题或思维范式,来丰富其他一些罗马尼亚作者的论辩。本书涉及到21世纪两国关系的概念化,世界新秩序,罗马尼亚在17+1框架中的定位,在全球化新背景下,中国在对中东欧地区外交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位。在这里我从一个最根本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提出的主权概念等开始分析两国及与其他国之间的关系。这个条约奠定了以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为基础的国际法和世界秩序的原则。


记者:第三章是这部书的重点,是罗马尼亚汉学研究的起步和罗中外交关系发展的活生生的史实和见证,您是否可以谈谈这部分的内容?


拉杜·萨瓦:是的,第三章是这部书的高潮,是最具体可见并最有创新笔法的部分,这就是与罗马尼亚驻中国全权大使罗明先生(1990-1995年)的内容完整丰富的长谈,其中分类成综合概括,趣闻轶事。同时也有对罗明大使夫人萨安娜女士的访谈,她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实政治的评论和观点出发,介绍了一系列在中国的经历,比如;1950年他们初次踏上去中国学习汉语的征程,在中国度过的前几周的感受,借着70年的汉学研究对中国的了解,他们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上并罗中两国首脑关系及回访上做起的作用。他们回忆了1954年借两国建交5周年之际,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主席彼得·格罗扎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访罗,并他本人应邀访华。朱德元帅1955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代表访罗,参加罗马尼亚工人党全国代表大会(访问期间罗明先生全程陪同),这次访问为1960-1970 年代两国关系达到高潮坚实了基础。接着是罗马尼亚总理埃米尔对中国的访问及1959年周恩来总理对罗马尼亚的回访(罗明先生全程陪同),其中最重要的是罗明大使的一些具有历史外交政治意义的亲身经历和见证,其中的一些趣闻轶事表明两国的关系不仅基于国际关系政治的原则,同时也有两国领导人及人民之间深厚的情感基础。


在整个编写过程中,大学教授安德烈·马尔加博士始终给予我支持,他对此书予以超级的评价并写了前言,大学教授约兰达·齐吉柳博士为此书写了后记。罗马尼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尤莉亚·欧赫勒·兴凯,罗马尼亚科学院国际关系和政治研究院研究员维约勒拉·马诺拉切反复看过此书后都热情推荐发表并写了书评。


记者:您的这部书不论从学术性及科学性,理论与实践,主观客观结合方面都有创新,能不能谈谈您是如何安排编辑这部书的?


我在书中为2009-2019年期间最重要的罗中两国领导人双边和多边政治外交往来做了一个综合表格,这对研究这段时期的历史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在最后部分我为罗明大使对罗中双边关系的发展的参与和贡献做了一个编年表(1949-2004年),从这里可以看出罗明大使一生外交生涯中对罗中关系的贡献,特别1969-1972年在他担任罗马尼亚驻悉尼总领事期间通过与其他国家驻悉尼的外交官的斡旋为中美关系正常化牵线搭桥,还有就是罗马尼亚在中国加入联合国及联合国安理会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全力的支持。


在编写过程中我希望这部书是以一个青年人具有创新的精神来看这段历史,我使用了比较新颖的方法,比如在每一章节之后,我用自己的观点简单扼要地概括了本章的内容,使得生活在现今生活节奏较快时的读者,可以一目了然的了解这个篇章的最重要的观点和内容。


在这部书的最后,为了使读者更好的了解其中的内容,我引进了专业术语的注释,如:世界新秩序,万里长征,改革开放,丝绸之路,17+1平台等。


在对两国关系的论述上采用的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方法。直接的关系,比如:1881年米哈伊·高科尔尼卡努在巴黎第一次与光绪皇帝的代表的会面,间接的关系,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形势所迫,罗马尼亚加入了德意日轴心国的阵营,而中断了与中国的关系等。


2004年与2007年又因着罗马尼亚加入北约和欧盟,使得两国关系进展的脚步放慢了。但是从1881以来,整个19世纪,20世纪至今的历史进程中,罗马尼亚和中国没有原则上的分歧,在各种问题上所持的态度和立场基本一致,所以两国之间的关系的发展不可能受到任何不利因素的阻碍。


各位听众朋友,拉杜·萨瓦的这部书受到有关专家学者研究员的好评。


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马尔加教授在前言中写道:为什么要写与中国的关系?中国的崛起有目共睹,目前在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是可以决定国际政治走向的大国之一。这部书的意图是再现罗中两国外交关系的同时,在传统的基础上锚定新的合作关系。当然作者的分析基础和丰硕的结果是基于对罗明大使及夫人的采访。谈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最重要的是要弄清其历史,发展过程。拉杜在书中着重勾画了罗中外交关系史。这是一位青年作者颇有前景的良好开端,他使用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精心的安排,以优雅别致的笔触精确地插入文本中。


历史学家大学教授约兰达女士在书的后记中讲述了她如何同罗明大使一道花了几千个小时来编写《(1880—1974)罗中关系文献》,《(1971-1985)罗中关系文献档案》上下卷,《罗马尼亚的独立政治与罗中关系(1954-1975)》这三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书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里,深感这位出色的外交官具备的渊博知识,他机智,精明,优雅,随时随地都可以慷概地向你讲述罗马尼亚-中国,讲述两国之间源流不断的友好关系。罗明大使1931年出生于奥拉德亚市,1950年与第一批罗马尼亚留学生赴中国清华北大学习中文。毕业后一直从事外交工作,(1969-1972)任罗马尼亚驻悉尼总领事,(1990-1994)任罗马尼亚驻中国全权大使。罗明大使一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他在罗马尼亚外交界,在中国官方受到至高的尊重。罗明大使的家族不愧是出色的外交官和汉学家。


罗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尤莉亚·欧赫勒·兴凯在评语中写道:拉杜·萨瓦有着表现出一个研究人员的耐心和细致,这部书有根有据,结构平衡,不仅基于历史事实和数据,而且也融入当今的现象和进程。他对国家经济和地缘政治了解深入并熟知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他肯定了一些已经形成的理论和研究,但同时带来许多新的见解。 特别是他对中国的看法与大部分人的观点不尽相同,其重要性对罗马尼亚而言是一个大胆的举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这种勇气,如果我们有充分准备的话。


罗马尼亚科学院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维约勒拉·马诺拉切认为本书不仅着重于解释概念,提出理论,评论关系事件,列举档案和信息资料,而是成为一个研究项目,无疑也充实了典型性学术研究,对历史事件与自然事件的区别,历史事实与社会事实,术语与概念,叙述与解释,原因与规律之间的关系等等,进行批判的反思。


各位听众朋友,今天的节目是由苏燕为您采编制作的,谢谢您的收听。

Categories: 友谊纽带
X

Headline

You can control the ways in which we improve and personalize your experience. Please choose whether you wish to allow the following:

Privacy Set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