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2014年5月7日:土耳其族人的传统皮影戏

亲爱的听众朋友:你们好!节目主持人小玉在今天节目时间里向您介绍我国土耳其族人迄今保持完好的传统皮影戏或称“黑眼圈”戏。据研究材料显示,这种戏剧源出于印度和中国皮影戏的结合,在奥斯曼帝国初期诞生。有关“黑眼圈”名称的出处,最流行的传说是,奥尔罕苏丹(1326年至1359年期间)决定在布尔萨市建造一座清真寺。在工地上有两个工人:石匠哈希瓦特和铁匠黑眼圈经常有激发众人情绪的交流,大声地讲各种笑话,这样阻碍了大家工作。结果一直拖迟了清真寺工程的进行。在苏丹愤怒的命令下,两位师傅被吊死,但是这也使两位工匠成了老百姓喜欢的英雄。这种皮影戏约有60个剧目,其创作是以老百姓日常生活为基础,内容的灵感来自对社会时潮的讽刺,而主要角色是黑眼圈和哈希瓦特。黑眼圈是传统老百姓的代表人物:贫穷、已婚、有大家庭、文盲、懒惰、笨拙、总是没钱,但同时,又有创造才能、勇敢、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找到出路,所以他很受欢迎。相反,哈希瓦特是小市民型人物,胆小、知识渊博、卖弄学问、彬彬有礼。两个人物间的对话生动有趣,充满讽刺短评、闲话笑话、插科打诨。



土耳其戏剧是该国重要的文化传统,从2009年起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里。这种戏剧在奥斯曼帝国期间传入领地各大城市的文化中,尤其在我国东南部、靠黑海的多布罗恰地区保存得很完整。这里居住着我国土耳其-塔塔尔族人,是他们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在屏幕后的演员实际上是位综合艺术家。他熟练操练木偶、制造音响效果、演奏小手鼓、记力特别强、具有模仿天才,给每个角色不同的声音。他的曲目至少包括28个戏剧,这和为期28天的伊斯兰教斋月的长度一样。白色屏幕后的主持,集剧作家、导演、演员、歌唱家、服装设计家和技术人员於一身,是这神奇领域的台柱。



“黑眼圈”受到奥斯曼帝国多元文化社会的启发,成为民俗和城市間的互动传统,。通过对人物特性、舞台的描述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情况。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的民族多种多样、有不同的服装、不同的工作及各种方言,这都创造了丰富多彩、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值得一提的是,这民俗传统直到21世纪都保存完好,甚至继续得到发展更新。一些现代艺术家改编了剧情和故事,将其放在现代生活中。



我国木偶艺术家有时将欧洲木偶戏同东方皮影戏结合起来,创造新的戏剧。如果木偶戏是专门献给儿童的,那么皮影戏可以说是献给成年人的,因为舞台的演出实际上是对社会情况的讽刺,尤其是展示政治上的热门话题。






Categories: 民族集锦
X

Headline

You can control the ways in which we improve and personalize your experience. Please choose whether you wish to allow the following:

Privacy Set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