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谢芦宾,欢迎收听新的一期《听众信箱》节目。在今天的节目里将读取来自我们的朋友范红杰的文章。下面请听一听:
Serban Toader (谢芦宾), 25.09.2025, 09:32
“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汉语部,《听众信箱》谢芦宾主任及全体编播人员,您们好!
今天想随信,谈谈中国为什么把农民丰收节选在秋分日。
秋分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2025年中国的秋分节气始于9月23日。
秋分位于秋季之中,将秋季平分,故而得名。秋分之后,中国大部分地区迅速降温,农事将格外忙碌。秋分时节,中国农民丰收节也如期而至,礼赞丰收,致敬农民。
自2018年起,中国政府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对于中国农民丰收节来说,它与秋分日结缘,绝非偶然,这一选择综合考虑了气候、农事、文化传承等因素,既尊重自然节律,又契合农民情感。
‘白露过秋分,农事忙纷纷’。秋分,是气候与农事、收获与播种的‘黄金交汇点’。
秋分时节,秋收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启动。秋收作物进入成熟末期,中国南方的水稻,北方的玉米、大豆等秋粮纷纷迎来收割高峰。田野乡村,一派瓜果飘香谷满仓的金秋风光。
秋分时节,也正值冬小麦等作物播种的节点,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时序虽渐入深秋,但丰收的成果为冬季储备了能量,也为来年的耕种带来了希望。
在古人看来,秋分不仅是时间的分界,也象征着耕耘与收获的平衡、付出与回报的对等。选择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间点庆祝丰收,不仅能让丰收节与实际的农事节奏高度契合,还可以让农民在最具成就感的时节里尽情分享劳作的喜悦。而传统节气所包含的‘收获当下、期许未来’的内涵,也与现代节日所表达的‘歌颂丰收、祝福未来’的主题完美契合。
秋分与丰收的关联深植于农耕文明的千载记忆中,丰收节把节气文化转化为现代IP,既是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崇高礼赞,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诠释。
中国自古就有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习俗,通过‘秋报’、‘秋尝’等祭祖庆丰仪式来感恩土地、祈望丰收。丰收节在秋分日举办,使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在现代节庆活动中得以直观展现,是对传统‘秋社’文化习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中,‘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业智慧依托现代农业理念得以延续传承、焕发生机,节气文化也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公共符号。
在中国,秋分日设立农民丰收节的时间安排,也兼顾了中华各民族传统。畲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原有的‘丰收节’、‘望果节’都在下半年举行,秋分日过节易于全国各地共襄庆丰收盛举。
中国农民丰收节选在秋分日,让每一份丰收的喜悦都有了恰当的时间注脚。这份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现代化浪潮中,更具有特殊的价值。舞龙、赛歌、非遗展演,讲述着关于‘那座山、那片水、那块田’的故事,‘打谷、晒秋、开镰’等民俗升级为沉浸式体验场景,人们置身其中可以在品味中重温民族记忆,在欢庆中重建与土地的联结,并思考可持续发展之路。祝罗广汉语部全体编播人员秋日安康,幸福吉祥!!!热心听众:中国浙江省范红杰,2025年9月21日。”
非常感谢,亲爱的朋友!主题十分有意思,我们都要记得尊重农民们和乡村生活!
今天的节目道这里结束,谢谢大家的收听,下次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