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日:中国导演参加锡比乌纪录片电影节(第2部)
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继续播送有关中国导演参加锡比乌的ASTRA 纪录片电影节的回顾。
Serban Toader (谢芦宾), 01.12.2013, 16:04
在今天的节目时间里我们继续播送有关中国导演参加锡比乌的ASTRA 纪录片电影节的回顾。
2011年,王兵执导的“铁西区”, 在第11届联欢节11月25日以放映这部影片拉开了帷幕。王兵的“铁西区”参加了罗马尼亚导演克里斯蒂•布尤 的大师班,问题都涉及到放映内容。本台记者采访了王兵。他向我们介绍了“铁西区”时说: “铁西区是以一个个人的视线在1999年至2001年拍摄中国沈阳铁西工业区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的人的生活的大的变动的影片。我很难讲它是否是属于‘人类学’或‘民族志’一类的影片。因为我只是一个电影的工作者,而非一个历史学家或者人类学家。至于以后人们对它怎么评判,还需要其他的人的智慧来发现这个影片存在的价值。影片在拍摄当中,工业空间当然是最重要的,我的题材和故事都是在这个工业区里边,所以不管我如何拍摄,这个工业空间都会存在。
第二部分“艳粉街”应该是从一个城市边缘的角度去看这些社会主流的工人他们生活的现实条件和状态。最初我来这里拍照片,后来就产生了拍摄一个纪录片的想法,就带着摄影机来铁西区里拍摄。因为要忠实于被拍的故事和人物,所以我也尽我自己的可能,用摄影机去贴近他们,从中来体现这些人物在生活中的魅力。所以影片最后感到着迷,但这是我们做电影时应该做的工作。 电影里的空间应该属于现实,属于它存在的时间,它应该是处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一个转折点的一个影片。影片里的男人是父亲,在说他的孩子和他的朋友们。因为这些孩子受的教育比较少,家庭的经济条件也比较差,同时父母在这个社会当中的地位也非常低。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下,这些孩子面临未来的生活是夹在社会的游离阶层中,可以说他们未来的出路是很艰难的。
我影片里没有暗示这件事,只是比较简单地请他父亲做了一个陈述。我拍摄的时候并没有考虑观众应该是谁,一部电影不应该是为某些人去拍摄的,应该公正地面对被拍摄的人物,而不应该仅仅是满足某些观众。我觉得一部电影应该是给所有人看的。铁西区里我认为没有异国情调的色彩,它应该是比较中立跟现实,同时也是充满着感情和爱的一部影片。我一共拍摄了270个小时的素材。我们在剪辑过程中按照故事的发展工作,结束之后就是9个小时。我对影像的运用一般来讲不选择使用象征性的语言。我觉得现实生活、现实的场景和人物都有其固定的特征,我们只有发现那些形象中的美感,并且使这些美感呈现在影像当中,同时也形成影片的风格,这样的影片比较单纯、自然,同时充满了自己的个性。我很少考虑我自己是属于哪一个艺术学派,我认为当代艺术中更重要的是个人的风格。我最欣赏的导演有塔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法斯宾德Rainer Werner Maria Fassbinder,还有亚洲的大岛渚Nagisa Oshima。观众对于电影当然有他自己观看的要求,但是电影也有本身叙述的需要,我的影片已经很长了,所以不可能继续再延伸下去。”王兵的“铁西区”的3部在“阿斯塔拉”电影节分部放映,影片是在系列专家讲座的框架内放映的,之后专家和学生们参加了讨论。
2011年参加“阿斯特拉”国际电影节的另一部有中国导演执导的影片是范立欣的“归途列车”。“阿斯特拉”电影节评选委员会成员、记者阿迪纳·波贝斯库女士就此进行介绍说:“‘归途列车’,这是一部曾多次获奖的影片,曾在IDFA电影节上获得过大奖,这个奖项相当于纪录片的嘎纳电影奖。这是范立欣的第一部片,他目前旅居加拿大。
他很了解中国内的劳工的移民现象。他拍摄了5年之久。在第一年找到了跟剧本有关系的一家人,第二年他跟这个家里的人呆在一起,但没有拍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他们。他们工作的地方在一个遥远的城市里。这是一部叙事片,导演也不知道在拍摄的两年中会发生什么,但可以预计。重点在家庭,在背景是国内劳工移民现象。一对夫妇是为了给孩子们创造未来,让他们继续念书。这部片的拍摄方式是‘观察’,作者的介入几乎不存在。当然,还有使用导演工作之处。”
旅居加拿大的中国导演范立欣的影片“Last Train Home”(“归途列车”)参加了国际竞赛。2011年有来自74个国家的1千多部纪录片报名参加该联欢节和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