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0日:抑郁症——一种日益普遍的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1/8的人遭受焦虑或抑郁等精神问题困扰,而10至19岁青少年中这一比例升至1/7,且多数病例未被识别和治疗。

Corina Cristea 和 Irina Ivașcu (逸雪), 20.06.2025, 12:16
这种被定义为心境障碍的疾病会损害认知功能,包括思维、记忆、注意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患者可能会出现注意力涣散、决策困难、思维失调、记忆障碍、情感淡漠、无助感和罪恶感等症状。我们所说的是抑郁症,患有这种疾病的人亟需专业帮助。因为这种认知障碍虽不显于表面,却能彻底摧毁一个人的生活。就像患者难以向他人解释:“我正承受着无人可见的痛苦。”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1/8的人遭受焦虑或抑郁等精神问题困扰,而10至19岁青少年中这一比例升至1/7,且多数病例未被识别和治疗。临床心理学家、罗马尼亚首个抗抑郁中心Happy Minds创始人约兰达·克雷采斯库(Yolanda Crețescu)强调说:“抑郁症首先是医学诊断名词。如今这个术语已进入我们的日常语言,任何短暂的悲伤、淡漠或情绪耗竭都被误称为抑郁。”
约兰达·克雷采斯库说:“抑郁症是一种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的困扰,必须在至少两到三周内持续,并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我们感到精疲力竭,对曾经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睡眠紊乱——睡不着或嗜睡,饮食失调,深深的悲伤感。最重要的一点是,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诱因。因为我们只有在没有现实触发事件的情况下,才会诊断为抑郁。”
罗马尼亚国家公共卫生研究所的数据显示,30%的人存在精神行为障碍,发病年龄已低至10岁。
约兰达·克雷采斯库补充道:“令人担忧的是,症状出现年龄不断提前。如果说几年前我们还不能对18岁以下的孩子做出诊断,那么现在确实有很多更小年龄段的案例。但问题是:这些真的都是抑郁症吗?还是其它原因导致了这些症状?因为儿童时期缺乏情绪训练,会导致较低的情绪智力。这在过度保护型的教养方式下尤为明显,孩子们没有学会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因此几乎在任何社交挑战中都容易出现悲伤和情绪不适。此外,数字沟通的普及减少了真实的社交互动,也可能引发情绪困扰。再加上学业和社会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多,社交媒体甚至我们身边的环境都传递着不切实际的理想。很多时候我听到家长在比较自己的孩子。”
2024年进行的一项全国调查的数据显示,1/4的罗人表示自己经历过抑郁或焦虑情绪,其中近半数为30岁以下青年。但61%的受困扰者未寻求专业帮助。
为什么会这样?约兰达·克雷采斯库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对污名化的恐惧:“尽管新冠疫情期间人们对心理治疗过程变得更加熟悉,开始区分心理疾病、精神科医生、药物治疗、精神病院以及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课程、线上或线下的情绪训练等等,帮助那些处于情绪困扰中的人,但病耻感依然存在。此外还有经济门槛的限制。”
回到那些处于困境中的孩子,心理学家约兰达·克雷采斯库表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预防抑郁项目。她说:“因为我们意识到最有效的干预是预防,尤其是当孩子有时受到保护,但有时又因为父母的污名化态度而被阻止接触专业人士。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角色冲突中——如果我们承认孩子有情绪问题,就等于承认自己是失败的或不称职的父母。因此我们选择否认,或者轻视环境对孩子情绪的影响。”
幸运的是,心理学家补充道,仍有一些机构可以为孩子提供帮助,甚至不需要家长的同意,例如社会援助与儿童保护总局(DGASPC),这些机构拥有相关的协议和专业人士可以提供协助。还有儿童权利专员、学校心理顾问,以及为儿童设立的热线电话,很多时候孩子本人或他们的老师都会拨打这些电话。
逸雪(翻译)
注意:本文版权仅属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所有,并受国家版权法保护。任何复制,引用及转载需得本电台同意,并不得超过500字,且须在文后注明文本出处及链接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