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皮带的故事
手工艺濒临灭绝,正因如此,工匠们的经历才显得如此童话般的美丽。Petru Chincea 也是如此,他来自巴纳特德蒙特地区的一个村庄,60多年来,他一直怀着同样的热情进行手工制作皮带和其他相关的皮革制品,一切如同他儿时所见。
Xuebin Burican (学斌), 06.09.2025, 15:33
手工艺濒临灭绝,正因如此,工匠们的经历才显得如此童话般的美丽。Petru Chincea 也是如此,他来自巴纳特德蒙特地区的一个村庄,60多年来,他一直怀着同样的热情进行手工制作皮带和其他相关的皮革制品,一切如同他儿时所见。
Petru Chincea向我们讲述了细节:“我从外祖父那里继承了这份工作。我祖父是个农民,但他在钢铁厂工作。那里有一些皮带,虽然被扔掉了,但它们仍然完好无损。我祖父心想,如果它们被扔掉了,我还能用它们做什么呢?于是他开始用扔掉的皮带残料来制作马具,因为当时的技术是老式的德国技术。我祖父在晚上试图说服我,他希望孙子继承他的热情,这是一种热情,而不是他的工作。他既是农民,又是轧钢厂的工人。晚上,他工作(制作皮带)。他为村里的人制作皮带,白天的工作可以得到报酬。他会告诉我,我亲爱的孙子,来看看我在这里是怎么做的,祖父会奖励你的。你怎么报答我呢?我给自己一个列伊,你……得到糖果。真是太棒了!”
虽然他的父亲想带他去工厂,但孩子不喜欢,因为他看到父亲穿着脏兮兮的工作服。于是,在上完10年级后,他离开了雷希察,去了雅西的职业学校。三个月后,他回到了雷希察,来到一家皮带作坊。这家作坊的老板也曾在钢铁厂工作过。钢铁厂当时是培训工匠的地方。彼得·钦恰(Petru Chincea)告诉我们说:“我就是这样开始工作的。我在合作社待了大约两年,我签了合同,我父亲也签了五年的合同。但当我去参军时,我的想法就转向了合作社,因为这里的工资是合作社的三倍。在合作社工作很好,因为有自由,你可以(比计划提前)离开,但工资不太高。我参军前结婚了,需要钱。我的同事们,合作社的皮带制造工,不断发出信号:你看,一个人要去德国了,一个人要退休了,你想从鞋匠和皮带制造工中选出谁来。在钢铁厂,我制造皮带并修理变速箱。退伍后我就去了。我还发现,起初工厂里只有德国人和匈牙利人,后来才有罗马尼亚人学习这门手艺。“
Petru Chincea 告诉我们,87年还有14名皮带制造工,但档案显示战后有40名。但由于时代变迁需要适应能力,Petru Chincea 开设了一个工坊,他说:“2000年,我预测工厂将不再需要皮带制造工,于是我建了一个小工坊,开始收集工具来制作皮带。所有工具都在工厂里制造,因为当时没有地方可以去。2001年,我开设了自己的公司。我每天在这个工坊工作10个小时。我很遗憾没有人可以继承我的事业,没有人愿意来学习这门手艺。你需要一点创造力,就像画家或雕塑家一样。如果有人要求我做靴子,我就做靴子。这些濒临灭绝的工作在某个时候仍然会受到追捧,但没有人会为它们工作,因为我们不能培训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更多地使用互联网,更多地使用技术。牧羊人过去用来投钱的宽腰带,或者老年人过去用于田间工作的腰带,运动员或残疾人士的背带等,我们都制作。我们的老年人有腰带不是没有原因的。他们不做什么呢?刀鞘、钱包、狗项圈、细高跟鞋。皮革更厚,而不是皮货商和鞋匠使用的薄皮革。
虽然皮带曾经是罗马尼亚乡村必不可少的工艺,农民需要耐用的装备来工作和饲养牲畜,但如今,Petru Chincea 的产品被视为民间艺术品,在集市、节日上展出,有时甚至被私人收藏。每件作品都独一无二,饰有传统的图案和针法,讲述着巴纳特地区的故事。对于卡拉什-塞韦林社区来说,Petru Chincea 不仅仅是一位工匠——他是延续的象征,是濒临灭绝世界的活生生的见证者,他的作坊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活生生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