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6日:“铭记历史,携手共创美好未来”的摄影展暨电影放映活动
值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9月3日举行了主题为“铭记历史,携手共创美好未来”的摄影展暨电影放映活动。本次摄影展旨在纪念20世纪30年代末赴华支援抗日战争的罗马尼亚医生布库尔·柯列然、吉塞拉·柯列然夫妇及大卫·扬库。现场放映了展现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屈精神的影片。在活动的下半场嘉宾观看了中国导演方励拍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

Nora Zainea(小玉), 04.09.2025, 14:07
值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9月3日举行了主题为“铭记历史,携手共创美好未来”的摄影展暨电影放映活动。本次摄影展旨在纪念20世纪30年代末赴华支援抗日战争的罗马尼亚医生布库尔·柯列然、吉塞拉·柯列然夫妇及大卫·扬库。现场放映了展现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屈精神的影片。在活动的下半场嘉宾观看了中国导演方励拍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
在活动开幕式上,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的临时代办华亚芳女士致辞时说:
“尊敬的塔妮娅·扬库女士,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这一特别的日子里,欢迎大家来到使馆参加主题图片展和电影开放日活动,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80年前,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以历时14年的不屈抗争和3500万军民的巨大牺牲,实现为国家生存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的壮举。在此期间,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友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并肩作战,谱写了国际主义的光辉篇章。
这次展出的图片,讲述的是柯列然夫妇和扬库3位罗马尼亚医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毅然来到战火纷飞的中国,支援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他们克服自然环境恶劣、医疗条件简陋等困难,积极参与人道主义救援,从抢救伤员到防治疾病,从筹资办医院到开办培训班,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正义事业做出了宝贵贡献。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藏品中,至今还珍藏着一份国际援华医疗队名单,上面镌刻着他们的英名。他们为中罗友谊做出的不朽贡献,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于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法西斯侵略者给人类文明造成巨大浩劫,8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0亿人口卷入其中。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奋起抵抗,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早在1931年,日本关东军侵占沈阳,中国军民在“九·一八”事变中打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一枪。此后14年,中国抗击并牵制了超过70%的日本陆军主力,有力策应和支持盟国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的军事行动。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流砥柱,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贡献不可替代、无法磨灭,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将永远铭刻在人类正义事业史册上。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中国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从未停止对公平正义、停火止战的奔走疾呼。1945年的旧金山会议上,中国代表力主民族自决原则与反殖民精神,推动将“大小各国权利平等”写入《联合国宪章》,并作为战胜国率先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台湾回归中国正是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书》等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都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其历史和法理事实不容置疑。罗马尼亚加入反法西斯阵营后坚定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并通过外交活动发挥积极作用。中国人民不会忘记,罗马尼亚作为联大2758号决议共同提案国之一,顶住压力、仗义执言,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发挥重要作用。正是这一决议,充分反映、郑重确认一个中国原则,即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直到今天,世界上183个国家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为政治基础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充分证明一个中国原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就是挑战联合国权威,挑战战后国际秩序。
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人类社会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国际形势越是变乱交织,我们越要坚持和维护联合国权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对二战胜利宝贵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回答了“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将坚定不移致力于与国际社会一道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持续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接下来扬库医生的女儿塔妮娅·扬库女士致辞时说: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80年前,一场残酷的全球战争摧残了世界,也见证了维护正义、热爱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书写伟大的历史;80年后,世界冲突动荡频发,各国更应该以史为鉴,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共同维护全人类共同价值,守护唯一的地球家园。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世界和平、人民幸福!祝愿中罗友谊万古长青!
作为扬库医生的女儿,我非常荣幸受邀在各位面前就此次展览的主题发表演讲。此次展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布加勒斯特大使馆慷慨提供场地举办。我们借此展览活动,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致敬。
我的父亲在20世纪40年代初中国人民处境极其困难的那个年代,和一组刚刚为西班牙内战提供前线医疗救助的医生们一起,不顾危险,毅然响应中国红十字会为中国军队招募医生的号召。我对此深感自豪。
此次展览是为了纪念为抗战胜利作出伟大贡献的罗马尼亚医生大卫·扬库、布库尔·柯列然(Bucur Clejan)及其夫人吉塞拉,吉塞拉女士在中国南部战区前线云南省照顾中国士兵时献出了生命。
1939年夏天,两位罗马尼亚医生与其他欧洲医生一起乘坐一艘客货混合船前往中国,船上载着英国和挪威两国医疗援助委员会通过公开募捐方式筹集的大量医疗物资。这些物资原计划运抵中国红十字会总部土云冈。(就在前几天,在土云冈和贵阳的陵墓,还举办了一场纪念所有援华外国医生的座谈会,邀请了他们遍布世界各地的后裔出席,以纪念他们团结互助、甘于奉献和人道主义的作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奉献。)
虽然这批医生的愿望是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一个新协会,而这一新协会的组建已见诸西方媒体,但两位罗马尼亚医生获准在中国西南前线开展的医疗援助也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当时,中国人民正经历着极其艰难的时期,他们被迫躲避日本侵略而大规模迁徙。超过五千万战区民众为了寻求庇护,不得不迁移到中国内地,在医务人员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忍受着恶劣气候的折磨。除此之外,他们的境况还因战争的破坏和对中国的进口禁运而更加恶化。
20世纪30至40年代的中国军队,基本上还是一支封建式的军队,士兵缺乏训练,营养不良,遭受各种疾病折磨,从疥疮和斑疹伤寒(贫困导致卫生条件差而引起的疾病),到疟疾和回归热等热带疾病,这些疾病在军队和平民中肆虐。在当时处于半殖民地状态的中国,医务人员严重短缺。在贵州土云岗地区,从参与过西班牙内战前线医疗救治、富有经验的欧洲医生中遴选出的约20名医生,仅占土云冈红十字医疗队约2000名医生总数的1%。但正如一位中国记者在1979年《重建中国》杂志的一篇文章中所说,他们工作中表现出的奉献精神,鼓舞了所有人,包括无数的病人。当时,由于他们曾在西班牙的经历,他们被称为西班牙医生,尽管他们中没有人来自西班牙。
对于这些充满热情的年轻人来说,适应并面对与他们此前所熟知的一切截然不同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绝非易事。尽管他们本着人道主义团结精神,怀着为阻止法西斯恶行蔓延贡献力量的愿望,来到这里帮助这个饱受苦难的民族,但他们却不得不适应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们不仅语言不通,面临道路和交通工具落后的困境,在这片充满危险的地区上交流困难成为难题,每行走一步都面临生命危险。而且他们发现当地人的思维与欧洲人截然不同。
他们很快就意识到,欧洲人在中国并不受欢迎,因为他们在中国的形象往往是傲慢自大的殖民者。然而,这些医生身着中国服装,与士兵们同吃同住,并非仅仅几天,而是长达六年之久,这改变了人们对他们的印象,并赢得了所有人的信任。(展览中,您会看到罗马尼亚医生身着中国军队的冬夏制服)。他们利用从英国和挪威的中国救济委员会购买的医疗物资、药品和器械,实践、研究和试验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制剂,抗击流行病,最终治愈了好几个营的士兵、军官和平民。
柯列然医生让他的妻子前来帮忙,她历经漫长艰辛的旅程,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抵达中国红十字会总部。这些医生的工作还包括在几乎不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医院建设,改善伤员的治疗条件,以及培训医务人员组成当时急需的医疗队。当时,中国军官视士兵为仆从,并通过殴打来管教他们,而这些欧洲医生想办法让他们改变对待士兵的态度,使士兵能够更好地投入战斗,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日军入侵印度和中国东南部后,扬库医生加入中美联络医疗队,参与开辟从利多穿越缅甸北部丛林的道路,让在太平洋战场与日军作战的美军可以通过这条道路向中国运送物资。1946年,战争结束日本投降后,扬库医生返回罗马尼亚,并将其积累的经验用为组织罗马尼亚军队的医疗服务。
柯列然医生则一直留在中国直至抗日战争结束。1943年,他的妻子吉塞拉在照顾云南部队的伤员时感染,并不幸去世。1945年日本投降后,柯列然医生调往湖南省联合国救济和重建总署(UNRRA)并继续工作。在工作期间,他结识了年轻的护士赵静璞,后来成为他的第二任妻子。在调往UNRRA之前,中国红十字会授予他“杰出会员”的荣誉称号,以表彰他为救治伤病军民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柯列然医生和他的第二任妻子于1948年返回罗马尼亚,当起了皮肤科医生,但直到1975年扬库医生去世,他们仍然是朋友。扬库医生曾在罗马尼亚国防部担任军医。他于1990年去世,留下了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以及对圆满一生的美好回忆。
柯列然医生的妻子,名叫内莉·柯列然,在丈夫去世后又活了40年。在此期间,她带着丈夫的骨灰回到了中国上海与亲戚团聚。如今,柯列然医生的骨灰被安葬在上海宋庆龄陵园,与他始终保留罗马尼亚国籍的中国妻子一起长眠。
感谢各位来参观展览的朋友们,感谢主办方承办这场图片展,用照片和档案材料进行了详尽的记录和呈现,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感谢中国驻罗马尼亚使馆人员和华亚芳女士对这次展览的支持以及对两位罗马尼亚医生的赞美,他们值得我们的尊敬和纪念。”
(消息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