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4日:一个罗马尼亚人眼中的捷克斯洛伐克
尽管地理上相对邻近,罗马尼亚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之间的官方交往历史却相当短暂。

Irina Ivașcu (逸雪) 和 Steliu Lambru, 04.05.2025, 16:30
尽管地理上相对邻近,罗马尼亚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之间的官方交往历史却相当短暂。但彼此间的认知历史更为悠长。1918年后,罗马尼亚与捷克斯洛伐克迅速走近,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了牢固的友好关系。
1949年,尼古拉·福蒂诺(Nicolae Fotino)被任命为罗马尼亚驻布拉格大使馆的一等秘书,地位仅次于大使。此前,他曾以学生身份参与1945年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尼古拉·福蒂诺在1995年接受罗马尼亚广播公司口述历史中心采访时回忆道,他渴望了解普通捷克斯洛伐克人的日常生活。他说:“我想在布拉格首次受邀体验捷克生活是在一所屠夫学校。在那里,我目睹了从活牛入厂到成为商店商品的完整流程:分割成不同部位、称重包装、售予顾客,同时我还见证了买卖双方的所有对话。如何建议顾客该买什么、什么更合适,这种对职业的专注与专业态度令我惊叹。”
外国人对一个地方的印象,往往源于他们与当地人一起生活的经历,或是他们使用当地最常见的日用品。尼古拉·福蒂诺发现了捷克斯洛伐克早已享誉海外的优质消费品。他说:“第二件让我震惊的事情是布拉格样品博览会,那可是鼎鼎大名。除了生产坦克、武器、重型卡车乃至民用汽车的斯柯达巨型工厂,我还看到高度多样化的轻工业体系——符合美式、亚洲和俄式审美的纺织品服装。布加勒斯特著名的‘捷克斯洛伐克百货大楼’曾是时尚圣地,但当我在当地亲眼看到那种极其多样的产品时,实在感到非常震撼。巴塔鞋业作为全球最大制鞋企业之一,其拉美订单量超乎想象。从皮尔森啤酒、布拉格火腿到波西米亚水晶,食品工业与工艺品同样卓越。”
然而世事无常,认知亦非永恒。1945年至1948年的剧变深刻影响了捷克斯洛伐克社会,尼古拉·福蒂诺对此感同身受。他说:“当一切开始崩塌时,我在捷克斯洛伐克经历了一种恐怖的氛围。1948年共产党上台,在苏联要求下,整个国家转向重工业和军备生产。于是,全社会的资源都被引导去发展重工业,要为苏联、为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服务。我当时被邀请到捷克的一个小镇,名叫纳霍德(Nahod),那儿大约有三四千居民都在一家纺织厂工作。这是一个老厂,镇中心有一座城堡,原本是个贵族的家产,这位贵族也经营这家工厂,镇上人都在他那儿工作。离厂时,一位女工含泪为我妻子打包礼物:‘我们要关门了先生!我们能去哪儿?难道去造坦克吗?’”
小国总是夹在帝国之间——罗马尼亚身处奥斯曼、俄罗斯和奥匈三大帝国之间,而捷克斯洛伐克则介于德意志与俄罗斯帝国之间。他们曾相信亲俄立场能避免德意志带来的屈辱。尼古拉·福蒂诺回忆道:“我目睹了这种亲俄氛围下的民族悲剧。当时对苏联的好感极强,因为俄国人在反德战争中的作用重大。但他们对德国人的仇恨同样可怕——我参与大会组织时被告知:‘如果你懂德语,最好不要讲。在这里可以,和我们说没问题,但在街上千万别说。昨天有几个说德语的人被人从电车上扔了下来。’ 他们对德国人的仇恨很深,而对俄国人则充满了热情。”
这位罗马尼亚人对两个世界交替之际(1945年前后)捷克斯洛伐克社会的观察,如同所有认知一样带有主观色彩。但这种印象对理解过去与现在都具有重要意义。
逸雪(翻译)
注意:本文版权仅属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所有,并受国家版权法保护。任何复制,引用及转载需得本电台同意,并不得超过500字,且须在文后注明文本出处及链接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