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RI直播!

收听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直播

2025年11月6日:萨安娜与中罗留学75周年:萨安娜照片手迹展

10月29日,由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主办的“萨安娜与中罗留学75周年:萨安娜照片手迹展”成功开幕。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陈峰、罗马尼亚第一代汉学家萨安娜、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徐宁波、布加勒斯特大学中文系负责人和孔子学院罗方院长白罗米等70余名老、中、青汉学家及中文爱好者出席开幕式。

2025年11月6日:萨安娜与中罗留学75周年:萨安娜照片手迹展
2025年11月6日:萨安娜与中罗留学75周年:萨安娜照片手迹展

, 06.11.2025, 16:45

10月29日,由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主办的“萨安娜与中罗留学75周年:萨安娜照片手迹展”成功开幕。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陈峰、罗马尼亚第一代汉学家萨安娜、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徐宁波、布加勒斯特大学中文系负责人和孔子学院罗方院长白罗米等70余名老、中、青汉学家及中文爱好者出席开幕式。

陈峰在致辞中表示,本次活动在中罗建交76周年和中罗互派留学生75周年的背景下具有回顾历史、理解当下、展望未来的重要意义。他希望在两国共同努力下,中罗友谊之树将更加根深叶茂,中罗全面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将迎来更美好明天。

萨安娜分享了她75年前作为罗中首批交换生之一赴清华大学参加首期“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的经历。她在清华园接受开创性的汉语训练,师从邓懿等先驱学者,毕业后,长期投身外交与学术领域,成为罗马尼亚中国史研究的奠基人。在资料匮乏的艰苦条件下,她执着地开拓中罗关系史研究,建立起相关文献基础。作为华夏文明的深度见证者,她深刻感悟到中国“以和为贵”的外交智慧与文明底蕴。如今,她欣慰地将毕生学术心血传递给年轻一代汉学家,殷切期望他们继承传统,继续推动中罗友好与学术发展。

萨安娜女士在致辞中指出:

     “行至人生第九旬,一如登临泰山之巅——身虽惫,心却欣。纵目远眺,是笔墨春秋绘就的浩荡山河;俯身怀拥,为七十五载岁月凝成的馥郁花束。脑海中所浮现的,非仅光阴流逝,更是一整个华夏文明的诗意长卷。

         我感到十分欣慰,自己依然有足够的精力去回望这七十五年来的人生旅程。我愿把一路走来的体会与感悟,和我作为罗马尼亚最早的五位汉学家之一的心路与足迹,留给那些希望了解我生命历程的年轻人。衷心希望他们能以包容与好奇之心倾听,并从中汲取一些启迪与力量。

         我这一代人,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结束后的特殊历史环境中,生活、求学,并逐渐成长为各自领域的专业人士。那时的中国,经历了被称为“百年国耻”的漫长岁月之后,革命终于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诞生。一个崭新的时代就此开启,中华文明这座绵延千年的宝库,也迎来了重放光辉、再登世界舞台的历史时刻。

         在那个历史性的时刻,当中国即将重新在世界大家庭中确立自己的位置时,社会各界迫切需要既懂中文的外国朋友,也需要精通外语的中国人才。在周恩来总理的倡议下,中罗两国于建交后的第一年便签署了学生交流协议。1950年9月6日,第一批五名中国留学生抵达罗马尼亚;与此同时,罗马尼亚也选拔出五名高中学毕业生,踏上了赴华留学的征程。

这五位罗马尼亚学生分别是罗明、玛丽亚·科马内斯库、托尼·拉迪安、列奥宁·瓦西列斯库和萨安娜(我)。1950年11月15日,他们乘火车启程,经过两周的长途旅行,终于抵达北京。在这里,他们受到了热烈而隆重的欢迎——前来迎接的有中国教育部的代表、学生与青年组织的成员,以及罗马尼亚驻华使馆的外交官。

我们深受感动。虽然当时年纪尚轻,却已深深体会到肩上所承载的重大责任。中国的首都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那是一种朴素而庄严的氛围,既能感受到紧张与压力,又洋溢着坚韧与力量。东道主的热情关怀更让我们倍感温暖,他们真诚而亲切的笑容,给予了我们无尽的鼓励。学校体贴地为我们准备了适合华北冬季的衣物、特别的膳食,以及松软温暖的棉被,让我们在异国他乡也感受到家的温度。

1950年12月4日,在一个灰蒙蒙的冬日,我们抵达了清华园——那是我们迈入华夏文明世界的第一道门,也是我们学习中文的母校。在那里,迎接我们的是一群精心挑选的教师——他们是当时中国屈指可数的语言学专家与富有远见的教育家,正致力于为一门全新的学科奠定基础——对外汉语教学。直到今天,我依然怀着无比的敬意回忆起那些恩师。
他们以非凡的毅力和耐心,以俄语为媒介,将中文的启蒙知识传授给我们——这个由母语分别属于拉丁语系、斯拉夫语系和芬兰-乌戈尔语系(来自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多国学生群体。令人钦佩的是,仅仅经过三个多学期的学习,我们便能顺利适应大学课程的学习要求。

在最初的两个月里,教学重点放在发音训练上。随后,语法课和会话课相继展开,但对发音的严格要求始终未曾放松。到1951年夏天,学生们已掌握约六百个汉字,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进入第二学年后,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程内容也拓展至政治与文学等领域的文本学习。到了1952年夏天,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两千多个汉字,这正是进入大学课程学习并具备撰写中等难度文章能力的基本标准。

       我将永远怀着深切的感激、敬意与温情,铭记由邓懿老师带领的那支杰出教师团队。他们不仅是我们尊敬的良师,更是我们真挚的朋友,亲切如兄长姐妹。在此后的岁月里,我们始终珍惜与他们重逢、共叙往事的每一次机会。正如多年后王欢老师对我所说:在她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从未有哪一届外国学生,能像我们这第一届——由五个国家学生组成的班级——那样建立起如此深厚的情感纽带,并取得如此令人欣慰的成绩。

在清华园度过的三个学期,是我们认识中国文明、迈向汉学之路的重要阶段。除了课堂学习,我们还有机会参观中国悠久文明的历史遗迹,了解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与日常生活。我们参加了政治活动,观看了由著名演员演出的戏剧,参观了多所大学和文化机构,还聆听了专家们关于时事与文化的精彩讲座。我们被视为亲切的客人、未来真挚的朋友,受到了热情周到的接待。那段时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中国,我们仿佛回到了家。

我由衷地感到欣慰。虽然罗马尼亚并不像波兰、匈牙利或捷克斯洛伐克那样早早投入对中国文明的研究,也不像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德国、英国或瑞典等国那样设有专门的汉学研究机构,但在这第一届对外汉语教学班中,罗马尼亚学生小组依然以出色的成绩脱颖而出。

无论是在发音训练,还是在对汉语词汇表达特征与句子结构的理解上,我们都展现出了极强的领悟力和学习能力。我的同学罗明,从最初几堂课起便以近乎完美的发音令老师们印象深刻。正如邓懿老师多年后对我感慨地说:“他让老师们看到了希望——原来外国人也可以真正学好中文。”

我们这组学生是所有人中最年轻的成员,都是刚从高中毕业(而其他国家派出的,多是大学毕业生或高校教师)。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容易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我们勤奋刻苦,遵守纪律,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和体育活动,对知识充满渴望,对所得到的一切心怀感恩,也能以理解和包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便。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罗马尼亚驻华使馆的工作人员始终满怀期待地关注着我们学习中文的进展。不久之后,我们便开始受邀在不同场合担任翻译。我们欣然接受这些机会,既能将课堂所学付诸实践,又能不断积累新的词汇与表达。唯一的困难,是如何补上因外出工作而缺失的课程内容并整理笔记。在老师们的鼓励下,中国同学们总是热情相助,让我们深切体会到真挚的友情与团结的力量。

1952年夏天,我们完成了中文课程,回国度过了一个短暂的假期后,便收到了新的学习安排——被分配到三所不同的院系继续深造。罗明和托尼·拉迪安主修中国语言文学,玛丽亚·科马内斯库与我(萨安娜)选择了历史专业,而列奥宁·瓦西列斯库则学习经济学。
此后两年,我们系统地学习了多门基础课程,为日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学术根基。

由于当时对中文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1954年,罗明被外交部以半职形式录用,每周三天在大使馆工作,其余时间继续上课。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若非老师和同学们的鼎力支持与真诚帮助,他几乎难以同时兼顾学业与工作。

         不幸的是,玛丽亚·科马内斯库在1954年暑假后因健康原因未能重返校园。遗憾的是,她的病情随后迅速恶化,我们永远失去了这位亲爱的同学。

         从1954年起,我在历史系继续学习了两年,并顺利获得学士学位。1956年,我进入外交部工作,被派至我驻华使馆新闻处任职。列奥宁·瓦西列斯库毕业后进入对外贸易部,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而托尼·拉迪安则回到布加勒斯特大学,创立了中文系,为罗马尼亚的汉语教育奠定了基础。

         至于我自己,自1966年起,我调入历史与社会政治研究所,开始尝试奠定有关中国历史以及中罗关系史的学术研究基础,并着手建立这一研究领域所需的文献与资料库。那时,我们几乎从零起步——缺少词典,缺少基础性的研究著作,也缺乏查阅资料的途径。此外,我还经常受邀从事各类翻译工作等。在那样的条件下,科研事业的确面临着重重困难与局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在逐步改善。当我步入晚年,甚至退休之后,仍然保持着充沛的精力与清晰的思维。凭借一生积累的丰富知识与宝贵经验,我终于得以以满腔的热忱,将多年研究与体悟加以整理与升华。我感激自己的幸运命运,赐予我这样独特的机会——学习中文,了解华夏文明那独一无二的丰厚底蕴。它不断启迪我的思想,并带给我深刻的精神与智慧的满足。

 这便是我作为一名幸运的汉学家的人生轨迹。在这段漫长而充实的旅程中,我亲眼见证了世界上最博大、最富创造力的文明之一的绵延与发展,也逐渐体悟到中国外交思想的精髓所在——以和为贵,而非以征服为志;以善治立国,以天下为怀;以宽厚与仁爱之心对待四方万邦,以追求和谐之道实现持久的世界和平。

         如今,作为罗马尼亚第一位中国史研究者,我已欣然准备好将接力棒交到新一代汉学家的手中。我愿将自己一生的心血与研究成果悉数奉献给他们,衷心期盼他们能继往开来,不断发扬光大,为罗马尼亚的未来与后代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此结束之际,请允许我向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徐宁波先生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感谢您为筹办这场意义深远、令人难忘的活动所倾注的热情与心力,让我们得以了解许多鲜为人知、饱含深情的历史片段—这些珍贵的记忆见证了罗马尼亚汉学事业的诞生与发展,为首批汉学家带来了无比的自豪与欣慰,也激励着年轻一代继承传统、砥砺前行,以优异的成果继续推动中罗两国友好关系的深入发展。

谢谢大家。”

2025年10月30日:“轻视的女性”戏剧制作
文化天地 星期日, 26 10 月 2025

2025年10月30日:“轻视的女性”戏剧制作

...

2025年10月30日:“轻视的女性”戏剧制作
2025年10月9日:女作家拉维尼娅·布拉尼什特(Lavinia Braniște)
文化天地 星期二, 07 10 月 2025

2025年10月9日:女作家拉维尼娅·布拉尼什特(Lavinia Braniște)

...

2025年10月9日:女作家拉维尼娅·布拉尼什特(Lavinia Braniște)
2025年10 月2日:《超越民俗的罗马尼亚》展览(“Romania Beyond Folklore”)
文化天地 星期二, 30 9 月 2025

2025年10 月2日:《超越民俗的罗马尼亚》展览(“Romania Beyond Folklore”)

...

2025年10 月2日:《超越民俗的罗马尼亚》展览(“Romania Beyond Folklore”)
2025年9月18日:2025“天涯共此时·水韵江苏”中秋音乐会在罗马尼亚成功举办
文化天地 星期二, 16 9 月 2025

2025年9月18日:2025“天涯共此时·水韵江苏”中秋音乐会在罗马尼亚成功举办

...

2025年9月18日:2025“天涯共此时·水韵江苏”中秋音乐会在罗马尼亚成功举办
文化天地 星期一, 08 9 月 2025

2025年9月10日:第三届“亚洲文化”节

...

2025年9月10日:第三届“亚洲文化”节
文化天地 星期四, 04 9 月 2025

2025年9月6日:“铭记历史,携手共创美好未来”的摄影展暨电影放映活动

...

2025年9月6日:“铭记历史,携手共创美好未来”的摄影展暨电影放映活动
文化天地 星期二, 01 7 月 2025

2025年 7月3日:“十一武者”闪耀布加勒斯特 国家歌剧院见证中罗文明对话

...

2025年 7月3日:“十一武者”闪耀布加勒斯特 国家歌剧院见证中罗文明对话
文化天地 星期四, 26 6 月 2025

2025年6月26日:“茶和天下·苏韵雅集”江苏文化和旅游推介暨“对话·知音”文明对话国际日庆祝活动

 2025年6月20日,由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和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的“茶和天下·苏韵雅集”江苏文化和...

2025年6月26日:“茶和天下·苏韵雅集”江苏文化和旅游推介暨“对话·知音”文明对话国际日庆祝活动

伙伴

Muzeul Național al Țăranului Român Muzeul Național al Țăranului Român
Liga Studentilor Romani din Strainatate - LSRS Liga Studentilor Romani din Strainatate - LSRS
Modernism | The Leading Romanian Art Magazine Online Modernism | The Leading Romanian Art Magazine Online
Institului European din România Institului European din România
Institutul Francez din România – Bucureşti Institutul Francez din România – Bucureşti
Muzeul Național de Artă al României Muzeul Național de Artă al României
Le petit Journal Le petit Journal
Radio Prague International Radio Prague International
Muzeul Național de Istorie a României Muzeul Național de Istorie a României
ARCUB ARCUB
Radio Canada International Radio Canada International
Muzeul Național al Satului „Dimitrie Gusti” Muzeul Național al Satului „Dimitrie Gusti”
SWI swissinfo.ch SWI swissinfo.ch
UBB Radio ONLINE UBB Radio ONLINE
Strona główna - English Section - polskieradio.pl Strona główna - English Section - polskieradio.pl
creart - Centrul de Creație Artă și Tradiție al Municipiului Bucuresti creart - Centrul de Creație Artă și Tradiție al Municipiului Bucuresti
italradio italradio
Institutul Confucius Institutul Confucius
BUCPRESS - știri din Cernăuți BUCPRESS - știri din Cernăuți

RRI 隶属关系

Euranet Plus Euranet Plus
AIB | the trade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broadcasters AIB | the trade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broadcasters
Digital Radio Mondiale Digital Radio Mondiale
News and current affairs from Germany and around the world News and current affairs from Germany and around the world
Comunità radiotelevisiva italofona Comunità radiotelevisiva italofona

广播/转播服务提供商

RADIOCOM RADIOCOM
Zeno Media - The Everything Audio Company Zeno Media - The Everything Audio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