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5日:普世大公会议的再现
2025年正值基督教历史上公元325年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召开1700周年,当时各地主教齐聚一堂讨论阿里乌派教义。这场会议与1054年罗马教会与君士坦丁堡教会分裂前的其它六次会议,共同奠定了基督教会的教义基础。
Steliu Lambru 和 Irina Ivașcu (逸雪), 15.06.2025, 12:14
2025年正值基督教历史上公元325年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召开1700周年,当时各地主教齐聚一堂讨论阿里乌派教义。这场会议与1054年罗马教会与君士坦丁堡教会分裂前的其它六次会议,共同奠定了基督教会的教义基础。在理想主义的修辞中,这1054年分裂之前的七次大公会议被视为基督教统一的“黄金世纪”。
基督教历史上,“异端”或对教会权威的挑战始终存在。这些异端既成为澄清教义的契机,也成为保护信徒免受其诱惑的手段。15至18世纪间,新教运动对教会权威发起冲击。而那七次大公会议则被各地教堂奉为战胜邪恶的基督教团结典范。在罗马尼亚地区,尤其是摩尔多瓦,政治和宗教领袖常以这七次会议作为团结的象征。艺术史学家特雷莎·西尼加利亚(Tereza Sinigalia)研究了罗马尼亚教堂中七次大公会议的图像志,揭示了这些作品出现的社会背景。
她说:“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东方基督教世界处于奥斯曼统治下,在西方拉丁教会内部重新出现威胁教义统一的异端,基督教世界试图重归合一。15世纪头十年,胡斯派异端已逼近摩尔多瓦西部和北部边境——该派在1417年康斯坦茨大公会议上被定为异端,摩尔多瓦教会两位代表曾与会。天主教由当时的统治者亚历山德鲁大公(Alexandru cel Bun)保护,他的妻子是立陶宛的天主教公主琳佳拉(Rimgaila)。1517年路德宗的出现更深化了天主教会内部裂痕。虽然这些运动未直接影响摩尔多瓦,但靠近特兰西瓦尼亚边界的路德宗信仰被视为威胁。许多教堂外部壁画的出现,被解读为摩尔多瓦教会对反三位一体新教可能渗透的回应。”
七次大公会议的图像在摩尔多瓦北部教堂最为常见。由于接壤波兰并是受到当地激进天主教的影响的地区,摩尔多瓦统治者与宗教领袖将艺术作为保护民众的武器。这些图像多出现于修道院教堂,极少见于世俗教堂。画中人物包括主教、皇帝与皇后、护卫、仆人及异端分子。
最古老的图像见于拉多乌茨(Rădăuți)主教区某教堂,原绘有全部七次会议,现仅存第一次。1497年建造的博托沙尼圣尼古拉教堂(王室教堂)绘有三场会议;同城另一教堂的巨幅壁画中发现了451年卡尔西顿第四次会议的细节。1503年左右由大将军卢卡阿尔博雷(Luca Arbore)建造的阿尔伯雷村教堂(Arbore),以及15世纪末大首相伊万·陶图(Ioan Tăutu)修建的伯利内什蒂教堂(Bălinești),都有七次会议的图像。保存最完整的是1530年彼得鲁·拉雷什(Petru Rareș)大公建造的普罗博塔修道院(Probota)圣尼古拉教堂。同一时期贵族托德尔·布布约克(Toader Bubuioc)修建的胡摩尔修道院教堂(Humor)也有相关图像。约1600年在耶雷米亚·莫维拉统治期间(Ieremia Movilă),其兄弟贵族格奥尔基·莫维拉(Gheorghe Movilă)建造的苏切维察修道院(Sucevița)则完整呈现了七次会议场景。
在另一个罗马尼亚公国蒙特尼亚(Muntenia),相关图像数量较少且保存较差。14世纪出现在阿尔杰什河畔库尔泰亚(Curtea de Argeș)教堂和科齐亚修道院(Cozia);16世纪见于内亚戈耶·巴萨拉布(Neagoe Basarab)建造的斯纳戈夫修道院(Snagov);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布伦科维亚努时期再现于其它修道院教堂。
特雷莎·西尼加利亚指出,艺术并非是应对异端的唯一方式。她说:“通过在内外墙绘制七次大公会议图像,视觉化地强化了第一个千年里教会合一的记忆。这些图像是摩尔多瓦教会对信仰偏离威胁的回应。另一种回应体现在其它圣像画系列中,如专注于内心平静(静修主义)的修道传统的兴盛。”
现存这些大公会议图像的教堂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名录。虽然其它东正教地区也有类似绘画,但罗马尼亚境内的呈现最为完整丰富。
逸雪(翻译)
注意:本文版权仅属罗马尼亚国际广播电台所有,并受国家版权法保护。任何复制,引用及转载需得本电台同意,并不得超过500字,且须在文后注明文本出处及链接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