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9日:国家大教堂
罗马尼亚社会的现代化始于19世纪,在19世纪的最后25年里,罗马尼亚于1877年获得国家独立,并于1881年宣布王国建立。东正教教会也经历了时代的浪潮,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也建造了许多新的建筑。
Steliu Lambru 和 Roxana Ribu (洛河), 08.11.2025, 15:04
罗马尼亚社会的现代化始于19世纪,在19世纪的最后25年里,罗马尼亚于1877年获得国家独立,并于1881年宣布王国建立。东正教教会也经历了时代的浪潮,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现代化改造,也建造了许多新的建筑。
东正教教会是罗马尼亚的主要教派,东正教教堂规模以往较小,即使在城市也是如此。大教堂的概念源于西方世界的天主教和新教教会,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历史学家乔治·杜比将这一时期称为“大教堂时代”。因此,罗马尼亚的现代化进程,以及本土精神与西方世界的融合,也意味着建造大型教堂。
罗马尼亚君主制源于德国,从西方引入了许多思想和时尚,所以罗马尼亚人以往所见的更大的宗教场所逐渐成为一种常态。由此,建造一座代表全体罗马尼亚人的东正教大教堂的构想应运而生。
2025年10月26日,布加勒斯特国家大教堂正式落成,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教会高层和政府代表出席了教堂壁画的祝圣仪式。我们与历史学家伊奥努茨·比利乌泽一起,回顾了在以东正教为主的世界中建造这样一座宏伟建筑的历程: “国家大教堂的构想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源自罗马尼亚王室,更确切地说是卡罗尔一世国王。1884年,卡罗尔一世国王向立法机构提交了一份法案,首次明确提出了建造国家大教堂的构想。根据该法案,拨款500万金列伊用于在布加勒斯特建造一座国家大教堂,这在当时相当于罗马尼亚王国预算的5%。这是一笔巨款,也是一笔具有象征意义的款项。1891年,当时由伊万·埃马努埃尔·弗洛雷斯库将军领导的政府甚至组织了一场国际设计竞赛,旨在建造这样一座大教堂。然而,此后该项目便搁置了。直到1900年,相关讨论才重新启动。这一次,宗教事务部长康斯坦丁·伊斯特拉特在1900年5月11日的主教圣公会会议上提议,由主教圣公会承担建造一座国家大教堂的责任,并通过自有资金和公众捐款来完成这项工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建造国家大教堂的构想。数十万罗马尼亚人为建立大罗马尼亚国家而牺牲,这赋予了该项目更重大的象征意义。伊奥努茨·比利乌泽说:“1918 年大统一之后,与菲迪南国王一起重新讨论建造国家大教堂必要性的人是米隆·克里斯蒂亚大主教。1920 年 5 月 10 日,大主教响应了菲迪南国王向主教圣公会提出请愿,开始计划在布加勒斯特建造一座宏伟的教堂,这座教堂后来成为国家大教堂。”
1926年2月,在一次全国教会会议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此时,罗马尼亚大主教区已经成立。教会与首都市政厅展开对话,商讨建造这座大教堂的地点。最初,米隆·克里斯蒂亚于1929年将未来的国家大教堂选址在布加勒斯特主教教堂丘陵下。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种困难,以及此前1920年代末19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大教堂的建设一再推迟。1945年以后,由于对宗教抱有强烈敌意及其迫害者的共产主义政权无法考虑这样的建设。1989年该政权垮台后,这一构想再次出现。伊奥努茨·比利乌泽说:“1995年2月,特奥克蒂斯特大主教重新启动了该项目,他向中央政府和其他国家机关提出了在布加勒斯特建造一座东正教大教堂的构想。最迟在1999年2月5日,他选定了大教堂的选址,并在市中心的统一广场公园里为一座十字架举行了祝圣仪式。然而,由于大教堂的选址和布加勒斯特的地形等原因,这个选址最终被放弃了。布加勒斯特国家大教堂的选址属于市政府:2005 年 2 月 16 日,市政府采纳了大主教区的意见,决定所谓军火库丘陵,是建造国家大教堂最合适的地方。”
国家大教堂如今巍然屹立,许多人将其视为新的开始。对于21世纪的人们而言,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并期盼着它能永恒流传。